文章读后感

今天重新读了省钱系列文章,感觉自己又重新干劲满满,增强了一点折腾的信心。文章提到了很多便宜货,但其真正的目的是标题里的“利滚利”,更高一点,是相信自己有能力、有勇气、有智慧、有意志可以过得更好的心法。

只要生活着,就必然有衣食住行、日常琐事,千头万绪时经常发现自己忙了一天却一无所获。所以剔除生活中不重要的事情和物品、压缩某些生活必需事项的占用时间,是必要的。生活必需事项占有的资源越少,留给工作学习生产赚钱的时间资源就越多。

怎么压缩生活必需事项的占用时间,就是这篇文章说的事情了。总体思路是了解自己,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(不是消费主义洗脑的,或者自己想象的需求),并用最简洁省钱的方式达成它。

不过我在找“简洁方式”的时候经常失败。现代科技发展之丰富和消费主义的渗透有时会乱花渐欲迷人眼,让人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。比如当我查跑步相关知识时,网络告诉我需要准备若干运动装备、app,并且要报健身房和请私教,让我觉得我好像根本学不会、也负担不起跑步这个运动似的。一个常常让我找到简洁之道的方法,是想象二十年前的人们会怎么达到这个目的,然后就会恍然大悟:原来跑步就是出门跑就是了。

鉴于文章真正想传达的是节省时间去搞生产、做会给自己带来财富的事情,那么如果看完文章就跑去淘宝花很长时间找便宜货,那就是与文章的本意南辕北辙。但是我自己一开始就理解错了。我第一次看完之后就扎进了淘宝,满心想的是我得到了便宜货的索引地图,这样我就可以用我有限的钱换来更多的东西——物欲仍然占据大脑的主导,没有领会精华。原因可能也挺好弄明白,消费可以带给人直接的、即时的刺激,相比之下,控制心灵、积累优势力量,显然不会让人立即得到成就感,甚至在最开始还会屡遭挫败。

幸而今天重读文章时发现了购物脑之前没有发现的精华,那么就要开始控制最近越来越旺的购物念头了。最近好像无论做什么事情,“需要买点什么东西”的想法都会一直在脑子里打转:收拾学校行李时缺少行李袋、开始记日记时缺少漂亮本子、读书时缺少kindle……但是这些外物根本不是做成事情的本身的必须,我只是某些特质与确定的物品联系在了一起,认为我拥有了某样东西,我就会相应地拥有某种优点,这是购物欲一直杀不灭的原因。实际上,只要我这个人没有发生改变,我买东西前过的是什么生活,买东西后过的还是什么生活,而鉴于买东西会让钱包更瘪,所以生活其实更可能过得不如以前。

以后专注于要做的事情本身,而不是趁机能往家里添点什么家伙事儿。目前家里有的物品已经能够支撑我完成几乎所有的事情,因为这是住了近10年的家,如果确实有什么东西是必不可少的,那10年后的现在也应该已经买回家中了。“买来某种物品我才能做成某件事”是购物欲狡猾的伪装,也是思考能力低下的表现。